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资讯 > 建筑 > 正文
建筑

智能建造助力百年梅集华丽蜕变

2024-08-14 08:56:31  来源:
  近期,随着重达521吨屋盖钢网架逐步顶升到位,由中铁十四局承建的通化西站站房钢网架整体顺利完成提升“封顶”,标志着通化西站连接山水剪影、宏图展幕的曲线带状站房穹顶呈现出来。
  据悉,该项目中央站房中轴线正下方,是运营中的百年梅集线,站房旅客地道下穿梅集线,站房基础底部距梅集线正线仅7米,重合长度达138余米,每天有19对以上列车通过,一旦施工有误,将对铁路运营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
  面对梅集线保护、复杂钢构等安全施工难题,建设团队遵循“守底线、补缺陷、除隐患、防风险”的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目标,全面应用智慧监测手段,在梅集线范围内布置了83个监测点位,实时监测梅集线结构位移、沉降等各项参数,确保工程建设安全可控。
  “提升过程必须整体一致,只要有一台机器出现2毫米的偏差,控制系统就会‘刹车’,直到控制系统将提升高差自动调整一致后,才自动解锁开始整体提升。”为确保提升速度和安装精度,钢网架整体提升利用成熟安全的液压法和“地面原位拼接+整体提升就位”工艺,通过18台液压器同步提升设备,在数控操作端利用传感监测和计算机集中控制,使多台设备同步运作、方位矫正,及时反馈调整数据,实现精准安装。
  “通化西站属于高寒地区,全年最低气温低于-20摄氏度,对钢网架的焊接质量、涂装质量具有特殊要求。”该项目在钢构件上设置136个阵列传感器,实现每秒30次高频采集,实时感知钢结构施工全过程的应力、挠度、位移和温度变化等状态,并将数据传至电脑、手机等系统终端,对钢结构在安装过程、整体提升和卸载后的受力状态进行全面“体检”。
  远眺通化西站,已经做好的部分金属屋面薄如蝉翼,但实际上有9层,涵盖了屋面抗风系统,天沟、虹吸、雨水减势系统,挡雪系统,采光系统等七大系统。在冬季屋面积雪厚度达到100毫米以上时,为避免局部滴水问题,项目团队在金属屋面设置挡雪装置情况下,研究屋顶融雪特点和规律,采取天沟电加热融雪系统措施,及时减少或消除冰雪混合物荷载,通过虹吸设计将水排掉,确保建筑物安全使用。
  车站是铁路的窗口,也是高铁建设的关键工程。看着一列满载货物的列车,沿着百年梅集线驶过施工中的沈白高铁通化西站。百年前的中国积贫积弱,梅集线几经搁置。如今,沈白高铁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该线路正线全长430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建成后的沈白高速铁路和梅集新线对区域深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区域发展与国家战略、带动长白山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对推动东北地区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