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农商行提升企业软实力 创推金融新产品
企业文化建设精彩纷呈
近年来,该行积极推进商务转型,重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以创建“文明规范服务示范单位”为抓手,以开展文明优质服务“百日”竞赛活动为契机,不断提升企业形象。
提升服务水平。一是举办柜面人员主动服务营销技巧培训,规范日常礼仪、增强沟通技巧,举办第三届业务技能比赛,85名业务骨干进行单指单张点钞等业务项目大“PK”,继续按季组织业务知识考试,不断提升业务技能。二是优化整合操作流程,设置“简单业务专柜”,在全辖配备大堂保安,引导取号、有效分流,提高业务办理效率,今年暑期招聘18名财经类在校大学生协助做好客户接待工作。三是结合上级部门主题活动精神,开展文明优质服务“百日”竞赛活动,评比“文明示范窗口”和“文明服务标兵”,大力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的文明素质。规范收费行为,向客户公示服务价格及免费服务项目,创造和谐的服务环境。
优化营业环境;普惠特殊群体。建立特殊消费群体客户优先办理制度,降低柜台高度,设置无障碍通道,设置“老弱病残孕优先服务专柜”,自助区使用安全舱,求助电话和呼叫按钮标识明显。拓展金融便民服务到村特约商户277户,实现该市行政村全覆盖,并择优叠加建设反假币工作站,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道岗”。针对不能亲临柜台且有急需的特殊客户群体,根据客户提供的残疾证明、住院证明、户籍证明等相关手续,确认实际情况后,由网点负责人或会计主管两人以上,上门为客户提供柜台延伸服务。
坚持以人为本。在工作中注重关心员工的生活、健康、家庭,加强员工食堂、职工宿舍和菜园子建设,改善员工住宿条件;工会、团委等积极组织各种文体活动,开展娱乐健身活动,丰富职工业余生活。
注重文化建设。重点落实“家园文化、服务文化、人才文化”建设,弘扬发展正能量;以客户为中心,深化优质服务;大力宣传业务能手、服务标兵的先进事迹,上半年组织开展四次主题征稿活动,动员全行干部员工发掘“最美身边人”,传播正能量,倡导学习氛围,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后备人才选聘工作;组织培训业务岗位的内训师队伍;开展中层选拔机制,让优秀的年轻人脱颖而出。
转变工作作风。厉行勤俭节约,提升机关为基层服务意识;积极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等活动,走进社区、走进广场、走到基层网点积极开展送电影下乡及周末送电影活动,广泛进行金融业务宣传活动;成立“金阳光”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今年7月1日,该行志愿者队在人流集中的净土寺塔广场为市民提供经济金融咨询服务,宣传金融诈骗知识;每年组织全行员工无偿献血、慈善募捐等活动,增强员工社会责任感,受到社会广泛好评。
今年暑假,该行与当地团市委联合组织在校大学生参加以“希望工程”为主的为期一个月的基层网点见习活动,通过专题讲座、互动演练、现场体验等形式对学生进行金融知识、服务礼仪等培训,组织学生开展社区、超市、市民进行金融知识宣传活动。
“家庭农场”新产品受捧
近年来,该行紧抓政策导向,进一步支持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向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创新金融扶持,为家庭农场提供全流程金融服务,切实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
摸清实情,创新产品接地气。对辖内的家庭农场情况进行全面调查,为每一个家庭农场建立信息档案,真实、准确、全面地反映其家庭基本要素、资产负债规模、生产经营投入与产出、信贷资金需求等情况,同时拟定每个家庭农场的金融支持意向;探索推广“三权”抵押贷款,出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贷款和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提高家庭农场贷款的便利性和可得性,不断扩大家庭农场贷款覆盖率,给予贷款利率优惠,通过让利,降低家庭农场融资成本;制定家庭农场贷款管理办法,采用“阳光信贷”操作模式,明确贷款服务流程,与市政府、农工委等协调合作,对优质家庭农场开展定向“集中营销、批量营销”。
量身定制,重点扶持“一对一”。明确家庭农场挂钩联系人,制定一对一的金融服务方案。高邮市绿优家庭农场是该行重点支持对象,通过开展专项调查,根据农场项目进展,安排客户经理跟踪服务,及时满足信贷需求,为该农场授信总额为50万元,下半年计划新增用信20万元;为家庭农场提供网银、手机银行、POS等新兴结算工具,多渠道为家庭农场提供便捷的支付结算服务;是针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家庭农场的差异化融资需求,提供多样化融资方案,开办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在担保方式上,可以选择“农产品(000061,股吧)加工公司+家庭农场”、“农产品购销公司+家庭农场”、“家庭农场互助联保”等。
深化扶持,品牌运作商业化。结合“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提速年活动”,成立由32名业务骨干组成的顾问团队,为农场主配备专业金融顾问,采取一对一指导的方式,提供金融知识培训和产品经销融资辅导,已对接服务80户家庭农场,建立信贷关系22家,累计发放贷款378万元,贷款余额459万元;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注重商业化品牌运作,实现家庭农场与市场直接对接,引导农场主通过“种植+养猪+养鱼”、“鱼猪共生”等模式发展综合型、循环型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