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辉林中:安全性是企业发展前提
在港上市刚满一周年的旭辉今年提前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
12月3日,旭辉发布公告称,1-11月集团实现合同销售金额约142.5亿元,同比增长约67%,已提前一个月完成全年度的销售目标。
“业绩的大幅增长缘于此前的厚积薄发”,旭辉集团董事长林中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作为一家高成长、低估值的公司,上市一周年以后,旭辉实现了“稳健的发展”,并很好地兑现了“与投资者共同成长”的承诺。
实现量、价、利的平衡
今年以来,旭辉在土地市场上频频出手,先后拿下20多块地,并首次进入杭州、武汉、沈阳三大城市。据旭辉内部人士透露,未来公司将完成在25-30个全国主要一二线城市的战略性布局。
旭辉在土地市场上的大手笔一方面缘于其良好销售的业绩,也因为其上市后融资渠道的畅通。旭辉今年通过发债、增长等形式实现多轮融资近7亿美元。
在资本市场上,旭辉的表现也颇为活跃,继4月发行2.75亿美元债券后,9月又增发了2.25亿美元债,并获得机构超10倍认购。通过再融资等手段获取拿地资金。据悉,旭辉短期债务的比例已经控制在了20%以内。
在实现规模增长的同时,旭辉非常注重公司内部财务模型的平衡,其盈利能力也在不断增强。“我们非常注重量、价、利的平衡,因此我们的增长会超过50%,利润率也会等于甚至超过行业的平均水平”。
此前,外界一度对于旭辉今年的大手笔拿地有些许疑虑和担心,但林中认为,旭辉更加看重的,是速度和效益的平衡。“我们现在的负债大约为67%,短期债务的比例已经控制在了20%以内,帐上还有很多现金”。
“我们有着严格的财务纪律,最高负债控制在80%的安全线以内”,林中认为,旭辉坚持稳健的财务策略,所以金融杠杆其实并没有用足。旭辉更加看重成长性、盈利性和安全性的平衡。“我们不只追求速度和规模的增长,企业的安全性更要摆在增长前面。”
据公开数据显示,2012年底,旭辉的融资成本在10%以上;今年上半年,整个融资成本已经降到了9.4%。“我们的融资成本自上市之后在不断降低,未来也还将降低。”
“高周转”和标准化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尽管今年的房地产市场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但旭辉仍旧能够取得较为稳健的增长,这与旭辉坚持刚需为主的策略有很大关系。
林中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在不确定的市场,坚持刚需和稳健的财务战略是减少风险的最好办法”。据了解,旭辉目前实施“721产品战略”,即首置为主的刚需住宅占比达70%,20%是销售型商办,10%是其他创新类产品。
除了产品定位以刚需为主以外,旭辉还一直坚持“三高一低”的业务战略——即“高周转、高利润、高品质、低负债”。
今年5月底,旭辉以35亿元拿下杭州滨江奥体地块,最快在12月份,该项目就可以开始预售。一位业内人士对于“旭辉速度”感到惊叹,“6个月开盘,这样的速度绝对可以算得上是业界的领先”。
而此前旭辉的要求是拿地到开盘为8个月,“高周转”无疑可以降低项目运营风险、同时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业内人士表示,不能认为高速扩张就是资金高风险,企业若能把握好市场和土地的周期,前景也可以看好。近年来,绝大多数一线房企都是采取高周转模式,策略是推行产品标准化和管理标准化。
“高周转与高质量并不矛盾,”林中表示,“旭辉速度”是产品标准化的结果。“我们通过标准化产品、标准化的单体、标准化的售楼处、标准化的样板房,来使得拿地以后需要做的许多决策固化和前置,这样就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