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媒频道 > 正文
传媒频道

透过腾讯云,窥探神秘的全真互联网

2020-12-23 17:15:37  来源:
  在外界的印象中,腾讯并不是一个擅于造概念的公司,但前段时间,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在面向公司内部的年度特刊中,却提出了一个业界前所未闻的全新概念——全真互联网。
  马化腾说,“一个令人兴奋的机会正在到来,移动互联网十年发展,即将迎来下一波升级,我们称之为全真互联网”。
  其这样描述道:“现在,从实时通信到音视频等一系列基础技术已经准备好,计算能力快速提升,推动信息接触、人机交互的模式发生更丰富的变化”,“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大门已经打开,无论是从虚到实,还是由实入虚,都在致力于帮助用户实现更真实的体验”,“我相信又一场大洗牌即将开始,就像移动互联网转型一样,上不了船的人将逐渐落伍”。
  没有人愿意被时代抛弃,可究竟什么是“全真互联网”,现在也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此时,若透过腾讯的一些业务布局,或许可以窥探到马化腾所说的新互联网时代。
  近日,腾讯云副总裁王慧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实现全真互联网,需要借助传感器和低延时技术,也需要低功耗的芯片、边缘网络等,同时,音视频的编解码技术也十分关键,因为全真互联网将以视频为主要格式,若传输的介质越小,网络延时也会越小。
  王慧星称,根据云计算的摩尔定律,云计算提供的计算、网络、存储算力每隔18个月就翻一倍,因此,这也需要腾讯持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规模和自研技术创新力度。
  推动沉浸式应用场景发展
  近年来,音视频技术已经成为变革传统行业的代表性技术,尤其是今年受疫情影响,原本需要线下进行的业务,也借助越来越丰富和稳定的音视频通信服务成功搬到了线上。在教育、医疗、金融、娱乐等领域,音视频技术更是发挥了支撑性的作用。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今年3月份的时候,因为全球视频流量激增,导致网络宽带面临巨大压力,世界各地屡次出现因网络压力过大而导致的区域性断网。欧盟委员会甚至不得不约谈Netflix等流媒体平台,要求其在高峰期降低画质,将数据带宽留给居家办公和学习。
  所以,如何在保持高质量服务的同时降低网络数据带宽的压力,也是当下音视频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挑战,而这,同时也是通往全真互联网的前提条件。
  过去三十年,很多企业和研究机构投入巨大资源,研发了许多视频编解码技术,并形成了几代视频编解码标准,其中主流的标准包括MPEG-2、H.264/AVC、H.265/HEVC以及今年7月刚刚截稿的H.266/VVC。
  据悉,基于H.266/VVC编解码技术,同等画质下可节省近50%传输流量,而且清晰度越高,码率节省越多。该技术由MPEG和ITU联合开发,全球众多知名企业均参与了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
  腾讯杰出科学家、多媒体实验室负责人刘杉表示,腾讯于2018年初开始参与H.266/VVC标准制定,在历时两年多时间里,向标准组织提交几百个技术提案,其中约有100项技术被标准采纳。
  王慧星则透露,在H.266/VVC标准制定中,腾讯和华为两家公司贡献的专利,在中国是名列前茅的。今年10月,腾讯在标准截稿3个月内,于国内率先发布了H.266高清/超高清实时播放器。
  除此之外,为推动开源视频编解码标准AV1商业化,腾讯云于2019年11月率先成为中国第一家支持AV1转码的云服务商。在下一代开源标准AV2的制定方面,腾讯则贡献了大量技术,涵盖块划分、帧内预测、变换、量化、环路滤波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只观看传统的二维视频,更真实更具沉浸感的体验已成为迫切的市场需求。而沉浸式媒体,通过实现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的融合共生,也被认为是改变未来生活和工作方式的颠覆性趋势之一。
  刘杉表示,一个高质量高效率的互动沉浸式系统包含了从采集、处理、压缩、传输,到解压缩、后处理、渲染和交互等多个技术模块,里面包含的技术有例如投影、采集拼接、FOV、自适应传输等技术,涉及的传输协议有HLS、DASH、RTC等。
  未来,通过将沉浸式媒体技术与实时媒体传输技术结合,可以生成更多沉浸式应用。比如,传统的视频会议只能采用单一固定镜头,视野和互动性都具有一定局限性。通过融入沉浸式技术,可以创造出三自由度和六自由度的视听效果,结合虚拟会议室设置,为与会者提供更加全面的会议信息和更加丰富的会议体验。
  据刘杉观察,沉浸式应用场景正在从面向个人娱乐的消费类市场深化发展到企业级市场的垂直行业应用场景。未来随着5G的大规模普及,沉浸式媒体硬件及技术的进一步突破、制作成本的下降以及更多优质内容的开发,将推动沉浸式媒体产品和服务被主流群体采纳,深度沉浸式媒体广阔的应用场景和商业空间将被全面激活。
  目前,腾讯云已上线多个沉浸式媒体解决方案,包括VR视频解决方案、腾讯临境沉浸式解决方案等。
  软硬一体成为趋势
  对于未来技术的发展,王慧星还向记者表示,基础设施的软硬一体化将是大势所趋,而这,也是腾讯开始发力自研硬件产品的根本原因。
  去年底,腾讯推出了首款自研服务器星星海,今年4月,腾讯又成立了首个硬件工程实验室——“星星海实验室”。
  据介绍,星星海实验室将聚焦三方面的核心工作,一是研发计算、存储、网络全线服务器硬件产品,支撑腾讯基础设施发展;二是研究新的服务器架构,构建BIOS、BMC、散热、整机机械结构以及服务器安全等全方位的能力;三是前瞻性的服务器研究,聚焦软硬件结合和云原生,助力业务发展。
  12月20日,该实验室也带来了两款自研新品——星星海首款自研GPU服务器和星星海新一代自研双路服务器。目前,腾讯云星星海已经发布了多款自研硬件产品,包括四款自研服务器和一款智能网卡,并且在计算、存储、网络等全线硬件产品领域申请超过20多项专利。
  王慧星表示,未来要实现超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就需要软件和硬件都是为云而生,而云厂商为什么要自研服务器,是因为市场上的标准服务器是要满足众多客户的需求,里面放了非常多的功能和元部件,但对某个厂商来说,里面的很多功能并不需要,这就存在浪费。
  针对自研的问题,腾讯服务器与供应链管理部总经理刘裕勋也向记者表示,未来如果要对几百万台的服务器进行自动化的运营监控,就需要软件和硬件层面的协同,这也是腾讯做自研的最重要目的之一。
  此外,刘裕勋指出,随着云基础架构的复杂度不断提升,对服务器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而通用服务器的质量管控已经无法满足业务的需求。而过去不急于自研,也是因为业务的软件架构能力,能够有效的抵消硬件带来的影响,但随着云原生时代的到来,硬件的问题也必须得到解决。
  12月15日,腾讯云仪征数据中心正式开服投产,而这也是腾讯云华东地区百万级超大规模数据中心集群规划中,首个投产的数据中心。除了华东地区,腾讯还正在华南、华北等地区同步建设超大规模数据中心集群,届时,腾讯在三地的服务器数量将达300万台。
  除了自研服务器,据王慧星透露,腾讯也在自己投入资源做一些专有芯片的研发,涉及领域包括AI加速、视频编解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