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媒频道 > 正文
传媒频道

真正的VR时代将由新闻引爆 | 网易沙龙干货分享

2016-05-10 17:15:57  来源:
  2016年被称为“VR元年”,国外新闻媒体《纽约时报》、BBC等纷纷发力,自Facebook收购Oculus VR起,一场虚拟现实的“狂欢”快速蔓延。从游戏领域到新闻领域,国内也在不断尝试。4月26日,网易原创推出切尔诺贝利核事故30周年特别策划《网易VR故事|“不要惊慌,没有辐射!”》,这是该题材在国内的首部VR新闻作品,也是国内新闻媒体对VR领域做出一次全新的尝试。

  5月8日,网易新闻学院联合清博大数据以及清华大学Dreammedia未来媒体工作室举办了以“第一视角的VR新闻”为主题的新媒体沙龙。网易原生内容中心总监张鹭、清华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及Dreammedia未来媒体工作室指导老师吕宇翔、清博大数据总监孟繁永、IDEALENS合伙人史凌波、VR创业团队CEO范顺豪等嘉宾,围绕VR内容制作、数据支撑、硬件支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以及圆桌交流。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

  沙龙期间,网易原生内容中心张鹭及VR核心团队以《不要惊慌,没有辐射》为例,介绍了网易首个VR新闻作品从选材、拍摄到制作的故事。此次沙龙网易VR团队代表王琛琪、朱丹青也在圆桌会议上与大家分享了拍摄前期及拍摄过程中的难点与体会。

  2016年4月26日,正值切尔诺贝利核事故30周年,网易原创团队耗时两个月踏上乌克兰采访的征程。面对满目疮痍的曾经、荒芜和贫瘠的死寂,网易新闻利用VR全景技术,拍摄VR视频,配合红外线还原了“死城”普里皮亚季及切尔诺贝利的一切,受众进入到虚拟现实中,以第一视角触摸遗迹,感受着灾难现场。

  1、真实的故事

  追随着视频中第一视角救援人员瓦西里回忆的脚步,穿梭在死亡之桥、普里皮亚季广场、医院、学校、四号核电站、摩天轮,一幕幕场景,一幅幅真实的画面,车水马龙,渐行渐远,回荡着那句:那个清晨在这座桥上围观爆炸的人,后来大多都死了

  “每一个故事、每一个场景都不是虚构的,是将201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白俄罗斯女作家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代表作品《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进行了场景还原。”张鹭在主题演讲中提到。

  2、呈现最佳视角

  首先拍摄时选择的具体场景。由于VR视频大部分是静态场景,所以给观众提供足够的可探索空间和细节将至关重要。如果想要呈现出一个完整且典型的场景则需要寻找最合适的拍摄地点及拍摄角度。

  其次是光线,在拍摄中,采访团队会等待最适合的时机以抓住最完美的视觉奇观。因为是360°拍摄的缘故,还要考虑整体过度曝光等因素。

  3、拍摄难题

  严苛的拍摄环境。因为禁区内辐射值超标,而且拍摄时的遮挡物较少,机器和离人较远,所以移动控制设备和采集机器之间的连接极不稳定。而且低温和高强度的工作也考验整个设备的耐受力。网易新闻团队在进入禁区之前都会进行充分的设备管理,拍摄时也不断在控制时长和站位。拍摄环境的低温问题,对拍摄器材电池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作为原生团队的拍摄记者朱丹青进入了乌克兰,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拍摄。因画质像素、便携、实时观看等问题,他们前期准备舍弃高端机器,而采用基础的拍摄机器。因考虑到受众视角,而最终放弃“高角度”视角的唯美镜头。

  一次次舍弃,而又一次次尝试,才将《不要惊慌,没有辐射》的VR视频完美呈现在读者面前。

  VR+新闻,碰撞不一样的火花

  《重塑边界》是张鹭演讲的主题,他说:VR呈现的不再是一个“视频”而是一个“世界”。就像电影《盗梦空间》所呈现的,虚拟的现实,却让你有沉浸式的体验。

  1、“我”不再是旁观者

  VR(Virtual Reality)用户利用电子设备沉浸在计算机生成的三维图像世界中,并与虚拟世界中的物体进行交互。它和AR(Augmented Reality)最大的区别是它的交互性。不是以传统视角进行报道,不是第三人称客观记录,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视频的主角,以“我”的视角的一次沉浸式体验。

  就像Dreammedia工作室第一部VR影片《VR清华人》,百年清华学堂、藏书阁、无人机实验室、干细胞实验室、施一公教授、男篮男泳、荷塘月色等全数登场,带你走进虚拟现实世界体验作为清华人的一天。“你们的清华,我的武大,这部影片给了我极强的代入感,强烈的沉浸式体验”,正如清博大数据总监孟繁永主题演讲中所评论的一样。

  Dreammedia未来媒体工作室是隶属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新媒体研究与内容生产机构。工作室以VR领域为起点,不断探索基于最前沿媒介技术的内容生产模式,并利用清华大学的交叉学科资源,孵化传媒相关软硬件的研发。

  2、VR时代的到来

  清华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助理、Dreammedia未来媒体工作室指导老师吕宇翔开玩笑地说道:他的朋友发了一条朋友圈——《非诚勿扰》的男嘉宾说我一上台说我是做新媒体的,现场女嘉宾的灯就全灭了——我绝对不会说我是做新媒体的。吕宇翔老师笑道:我绝对不会告诉你们我是教新媒体的。新媒体没有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定义,同样对于VR时代也没有这样严格的定义。

  以往我们习惯于第三人称的报道,我们习惯于在16:9的盒子里观看第三者的叙事,而VR新闻打破了两千多年来我们所形成的定势,这彻底颠覆了盒子里的镜头语言,这种极度沉浸式的体验,是新媒体发展趋势带来的必然结果。

  互联网是如何火起来的?是在1999年美国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当时的新闻延迟45分钟后在互联网上进行了报道,互联网成为了必然。IDEALENS合伙人史凌波这样说道。而今随着科技的发展,VR时代的到来亦将是必然。

  3、并不是所有新闻适用于VR

  现在VR视频的主要形式是游戏领域、新闻领域。但并不是所有的新闻都适用于VR,切尔诺贝利核事故30周年恰好是适用于VR的新闻,而像新闻摘要等形式是不适用于VR的。新闻摘要不能给人以沉浸式的体验。

  天津爆炸、汶川地震、火灾、气象灾害,人无法发进入到现场,场景的死角只能靠机器进入,VR在这些新闻报道上给受众的沉浸式体验是无法取代的。

  VR新闻的大数据观察

  1、新闻为什么傍上VR

  清博大数据总监孟繁永给我们带来VR新闻的大数据观察。根据数据,预计在未来2-3年,VR相关产品将迎来爆发式增长,未来5-10年,VR技术会逐渐成熟并得到普遍应用……

  2、VR新闻=异三次元?

  内容越来越碎片化、轻悦化、娱乐化、生活化,交互性越来越实时化、丰富化,这是随着技术进步视频直播的演化史。这样的规律同样适用于VR: VR平台普及通用后,将迅速扩张,爆发出巨大信息势能和交互活力;VR聚集媒体、通讯、数据、社交等多元内容,信息呈现方式的超维升级;技术、成本、内容资源局限下,VR平台化和普及应用还任重道远产品设备层面;VR在未来2-3年里将迎来爆发式增长,而VR作为通用内容平台,可能还需要5-10年的技术积累,一旦VR平台化,将对现有信息平台、社交媒体平台带来颠覆性冲击!

  如果书本里的世界是一次元,动漫类的平面世界为二次元,我们所在的现实世界是三次元,动漫或现实中违背正常科学依据而存在的世界是异次元,那么我们所在的现实世界不同的另一个现实世界就是VR新闻?

  孟繁永说他在思考中。但不管怎样,用大数据挖掘VR信息,是非常具有创意的。

  未来的VR报道,媒介形态的终结者?

  1、寻找新的“VR语言”

  VR语言——即符合VR自身特点和逻辑的报道,这将是媒体未来工作的重点。而这些探索,网易的内容生产团队已经开始进行。之前网易新闻就尝试过用VR进行春运报道和两会报道,而全新的VR叙事探索和VR技术运用,更是在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30周年这个重大的国际事件找到了切入口。

  2、新闻VR=观看设备+采集设备

  网易之前与《三体》作者刘慈欣探讨过未来VR是否会成为媒介形态的终结者?答案是,VR有可能改变我们的生活,有大好的前途,但最终能否真正实现,取决于硬件能否普及、设备和技术是否跟得上。

  IDEALENS合伙人史凌波说,长时间观看戴VR眼镜观看视频,会有一种眩晕感,是因为手机这个物品,跟VR的基因不一样。手机的基因是拨打电话,是在上面做一些app的操作,它离人的眼睛有一定的距离,可以用手操作的,所以它的基因不能完完全全变成一个真正的VR产品。眩晕的问题、延迟的问题,正如圆桌会议上讨论的一样,这些问题会一一解决,VR技术也将日渐成熟,真正的VR新闻的时代也会随之到来。

  3、真正的VR由新闻引爆

  新闻工作者的视角、报道、评论,引导着受众思维。在沙龙上没有一个人戴上VR眼镜体验超过一个小时,这说明我们的VR新闻尚不成熟,体验不佳。“能不能引爆,这个工作要交给真正的新闻工作者”,史凌波说道,正如互联网的引爆是因为新闻工作者对南斯拉夫轰炸的报道一样,VR的真正普及还需要新闻来推动。

  张鹭认为,VR这种新的形式,是最好的突破口,它的出现能帮助我们重新定义报道的边界。“读者”这两个字的内涵未来在发生改变,“扮演”或者说模拟这一概念可能会成为未来新闻体验的一部分,交流将主导用户体验新闻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