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资讯 > 能源 > 正文
能源

无人机、机器人首度加盟上海电力战高温第一线

2016-07-26 17:58:00  来源:
  连日来,申城持续“高烧”,最高气温在高位盘踞,用电负荷屡创新高。烈日骄阳阻挡了市民外出的脚步,电力线路巡检工作人员却严阵以待,确保城市供电安全。

  今年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大胆启用“新员工”——无人机和机器人,它们与电力职工并肩奋战高温一线,表现颇为抢眼。高科技装备的投入和线路巡检智能化的探索,有效提升了申城电网的可靠性。

  无人机的“千里眼”

  一大早,地处市郊的青浦区重固镇实测气温就已攀升至35℃。上海电力输电人员在地面搭设起临时工作站,准备作业。越是高温,线路巡检越不能放松,而这天“上岗”的竟然是一架无人机。负责操控的王欣庭是检修公司输电运检中心2014年新进的员工,去年经选拔参加国家电网AOPA(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无人机驾驶员合格证培训,通过严格的理论和操作考试,成为上海电力首位AOPA无人机机长。

  电力线路分布范围广,线路本体长期受恶劣自然环境的影响,会产生锈蚀、磨损、自爆等损坏,这些问题若不能及时发现并维修,会给电力线路稳定运行带来极大隐患。目前电力巡线广泛采用的是地面人工利用望远镜目测和红外线探测仪故障检查相结合的方式。但近年来,我国输电技术发展迅猛,50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不断增多,这种传统的巡检方式时常会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

  据介绍,上海特高压线路结构高度较高,淮南-南京-上海工程的建设中出现1000千伏与500千伏线路同塔四回架设,铁塔平均高度达到110米以上,由于导线离地较高,望远镜无法全角度观察,而档距中环境复杂,尤其是河流、树林等也会影响巡视效果,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正是这样复杂而艰巨的巡检工作给无人机带来了“崭露头角”的机会。它轻盈的体态可轻松飞至百米以上,并能在那些人力无法到达的障碍区域游刃有余。在巡检现场,我们看到,处于熟练操控下的无人机在一个个档距间灵活穿梭,时而悬停驻足,时而加速前进,线路的图片与视频资料被随机搭载的4K摄像头及时记录并同步传输到地面控制平台,为技术人员的综合分析提供精确、全面的数据。

  作为智能巡检的重要组成部分,无人机技术已参与迎峰度夏保电、特高压输电线路巡查、特高压“北半环”新线路验收等工作。为更好地发挥无人机的作用,上海电力特别组建了“鹰眼”无人机青年突击队,成员是清一色的“80后”、“90后”技术能手,目前已培养一名多旋翼机长和五名多旋翼驾驶员。

  机器人的“顺风耳”

  上海电力另一新加盟的主力队员是“智能巡检机器人”。它在1000千伏特高压练塘变电站首次亮相,表现出色,现已作为“正式员工”参与日常巡检工作。因模样萌态可掬,技术人员都叫它“瓦力”。

  “瓦力”身高1.2米,体重50千克,别看它个头小,却能经受高温、狂风、暴雨等恶劣环境的考验,而且工作能力特别强。“瓦力”所在的1000千伏特高压练塘站,是皖电东送特高压工程的最后落脚点,占地266亩,堪称国内规模最大的变电站之一。站内设备多、电压等级复杂,仅测温点就多达4000多个,巡检工作量大得惊人。“瓦力”上岗之后很快成了工作人员的得力助手。

  这几天持续高温,地处市郊的练塘站更是骄阳似火,“瓦力”却没有一丝退却,它轻巧地滑上磁轨道,根据既定的路线规划以每秒0.6米的速度稳步前进。每到一个观测点,它都会停下脚步,转动头部,将设备外观、断路器与闸刀分合闸状态、设备本体和接头的红外测温、表计读数等清晰地传输到控制中心。“瓦力”每天要在特高压设备场地上奔波4个来回,负责记录超过1000个点的红外热像和设备运行数据,为控制室里的技术人员提供统计、分析的第一手“情报”,以便预测设备的故障发生概率。

  目前,练塘站有两台机器人,单台巡检机器人的应用能够每周减少人员实际工作量约26小时。

  “瓦力”不仅有“火眼金睛”,最近还安上了“顺风耳”——增加了变电站设备异物识别和设备异常声音采集与分析功能。这项基于声音辨别电力设备故障检测的技术填补了机器人巡检领域的空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这一功能为技术人员又提供了一个相对可靠的故障识别手段。“瓦力”已俨然一个呵护特高压站的小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