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空调品质过硬的秘密所在
作为空调行业的翘楚,格力电器一直以科技为先、品质为重的领军形象示人,而其科技实力与产品品质也的确广受推崇,产品畅销全球经久不衰。那么格力空调品质过硬的秘密在哪里?为了解答这一问题,笔者日前走访格力电器,终于有了一些收获。
创新质量管理体系
格力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先后设立科技管理部、标准管理部、质量控制部、筛选分厂、试制中心等机构,从组织架构上对质量管理进行布局与保障。
格力先后确立和实行“质量厂(部)长制度”、“全员质量制度”等,规定厂(部)长对各自厂/部的质量问题负责,凡是出现重大质量事故,实行一票否决;规定生产员工对自己所经手的产品工序、作业质量负责。
1995年,格力设立了行业第一家独立的“筛选分厂”,其主要职责就是作为生产前的一道“把关人”,对外协配件的品质进行100%全检,把质量管理具体化地落实到一个个零配件中。尽管格力的所有零配件供应商都是经过严格考察甄选才确定的,格力对供应商的零配件质量抱有信心,但还是要安排成百上千名员工进行逐个检查,不断向“零缺陷”靠近。这种不直接产出经济效益的机构和工序,让质检前移,增加了一道质检环节,是格力质量管理体系创新中收获的一条笨办法,也是宝贵经验。
格力通过对质量管理体系的精细化、标准化,在生产前、生产中就把可能会遇到的一个个小问题处理掉,大问题就不可能出现,这样,格力空调的质量达标率长期高企,从而牢牢占据市场销售份额的前列位置。
在上世纪90年代,格力空调打造出一大批明星空调产品,例如冷静王、空调王、冷霸王、空调贵族等,真材实料、精工细作,强劲制冷,一上市就迅速地、持续地打响了品质声誉。消费者从那时起,就认为“好空调,格力造”,因为格力空调驰骋市场,靠的不是价格战,是品质战。
大力进行科技创新
格力征召相关科技人才,先后扩充或新设了制冷技术研究院、机电技术研究院、家电技术研究院、自动化研究院和新能源环境技术研究院等机构。截止2014年,格力建成530余个实验室和7000多名专职研发人员的队伍;建构出了完备的产业链条,实现包括从压缩机、控制器、蒸发器、冷凝器直到各种电机、电容、程序芯片等完全自产,掌握和发展了空调行业的核心科技,为格力空调持续稳健发展建成软、硬件基础。
格力的科研投入不设上限,根据企业发展“按需投入”,而不是简单地按销售收入的百分比来测算。2012年、2013年,格力的科研投入均超过40亿元,为鼓励员工创新,格力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对重大科技创新给予奖励,最高奖励金额为100万元。
格力电器对科研的重视与投入产生了巨大的效益,打破了行业技术垄断,许多核心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的水平,从而长期占据空调行业领头羊的地位。目前,公司申请国家专利1200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4000多项,拥有“国际领先”技术12项。
在核心科技的促进下,到2005年,格力家用空调产销量跃居世界第一,迄今为止持续占据这一位置9年。
2006年,格力获得空调行业唯一的“世界名牌”称号。
2011年,格力获得了当年空调行业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奖。
动态更新质量技术标准
与格力的质量建设和科技发展相伴的,是格力质量标准体系的创立和不断完善。格力空调迄今为止有自己的企业技术标准10800余份,全公司各部门和分厂以标准来规范产品的研发设计、试验试制、配件采购、生产工艺、检验安装等全过程,环环相扣地保障产品质量。
在格力基于市场前瞻和科技储备而制定的企业技术标准之中,有相当数量的标准的要求,高于或优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
2013年10月,我国开始实行空调能效的新国标,新的标准大幅度提升了空调能效数值,抬升了市场准入门槛,促使空调行业所有企业必须对产品进行能效升级。格力紧跟新国标的实施,迅速推出APF一级能效的全能王系列2代产品的挂机和柜机,引领市场潮头。
格力相关负责人认为,企业对质量标准有一定的前瞻意识,对自己的标准的要求严一点,市场对企业似乎就会宽一些,因为你自己本身的标准就很高,市场中那些在别人看来是门槛的要求,在你走过去时其实就是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