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厚霖眼中的中国创新
岁末年初,“玉兔登月”、新一代战机升空等新闻事件层出不穷,中国的科技创新工作似乎又交出了一份靓丽的答卷。然而,坊间议论却似乎对这些丰功伟绩并不感兴趣,稍加关注就可以发现,不管是大是小、是政策改革还是技术成果,创新工作在近年来屡遭质疑与抱怨,就连大如“登天揽月”、“蛟龙潜海”这样的科学探索工程项目也不能幸免。
但这些就说明中国缺乏创新吗?也许不。
HIERSUN(恒信)钻石机构董事长李厚霖觉得,中国自古不缺乏创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包括现代对国外先进事物的引进改良,某种程度上都能体现民族的“聪明”智慧。中国人能在“苹果”产品发布后第一时间发明“苹果皮”;中国的珠三角能将世界上任何先进的手机、电子设备进行改良并以更强大的功能呈现,更低的价格售出。李厚霖觉得中国的“微创新”潜力无限。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的创新是随处可见的,可为什么大家对此的质疑声依旧不断?对于这样的现象,恒信钻石机构董事长李厚霖也给出了自己的说法。李厚霖觉得这两种创新实际并不全是一回事,中国现有的创新更多是对创新的一种临时反应,或者说快速跟进。比如中国的互联网行业,把在国外已经验证成功的技术和模式搬到国内,再根据国人的习惯进行改良。
要做到这样的创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李厚霖觉得具备这样的创新能力不仅仅是某个人或某企业所能承担的,是关乎到整个国家的文化和教育背景。我们都知道,美国的创新史是非常宏伟的,而且贯彻始终。从蒸汽船、到电的发明,现代的电脑、互联网行业搜索引擎、社交网络等创新……美国政府会花大力气去支持创业公司,以保证美国每隔几年就会出现一些颠覆式创新。但李厚霖觉得这都不是美国创新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回到美国整体社会的环境意识。李厚霖说美国一直是把崇尚个人主义理想的追求为至上荣耀,以自我为中心的意念贯穿大脑,长期侵熏于此的人,必定有着更强劲的创造力。而中国的传统一直是较封闭的文化传承方式,大一统、一元性、集权性、安分敬制性等明显局限了个人潜力的发挥。这或许才是影响中国缺乏有价值性创造力的最根本因素。
当整个社会强烈呼唤创新,实际上也是对社会环境意识的一种集体反思。李厚霖认为,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必须清楚地意识到,创新只是竞争的一种手段,创新的目的是为客户创造价值。真正的创新,一定是源于客户需求;而被市场接受的创新,也一定是更好地倾听了客户的需求,解决了客户的问题。换句话说,创新首先要从用户的角度去看问题,仅仅是换位思考还不够,要忘掉自我。
也许对企业家而言,只需问问自己,相对于竞争对手,是否对客户需求了解得更深刻?执行的速度是不是比他们更快,更完美?有时候,把事情做到极致,未尝不是一种创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