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禾黄其森“两会”把脉:地产商有义务振兴中式建筑文化
3月2日,来自医药、房地产等行业的全国政协委员聚集一堂,共同为城市及人口膨胀所带来的系列问题献言献策。对此,来自房地产行业的全国政协委员、泰禾集团董事长黄其森给与了专业的意见,为城市发展以及房地产健康发展提供了极为有益的解决思路,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可。
坚持房地产地位政策微调
黄其森认为,不管怎样争议,应肯定房地产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扮演的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的角色,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重要性十年内都不会动摇。房地产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经济问题。据媒体报道,2013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是12.9万亿,房地产贡献了6亿,占比近半;全国土地出让总收入4.1万亿,房地产直接相关的税收就占了1.9万亿。这是无需回避的事实。同时,房地产业可以拉动上下游数六七十个相关产业,具有根基性效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10-20年,由于巨大的市场需求和人民生活品质的提高,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意义,仍然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
因此,中国房地产的黄金十年,才刚刚开始,特别是百姓对改善的需求尤其强烈。对此,黄其森认为,为房地产“正名”,也是替民生“松绑”。除保障房与自住型商品房等特殊房产用来解决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难题,属于政府干预行为,那其他方面则完全可以让房地产更多地回归市场调节中去,让各个阶层的民众,自由做出对房地产各类产品的决定和选择。
在现阶段,由于政府强制性规定保障房用地的比例,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商品房用地的紧缺。例如北京宣布每年供地一半以上都用于保障房、自住型商品房,这样众多开发商争取有限的稀缺商品房用地资源,势必推高地价,进而推高项目的市场售价。北京可售商品房价格的上升,短期内不可避免。但只要保障房、自住型商品到位,就没有政府的后顾之忧。因此,建议放宽对可售商品房预售价格的管制,允许开发商自主定价,并适时解除对高端楼盘的限购,如此既促进商品流通、满足市场需求,又增加政府税收,两全齐美。
所以,黄其森表示,一手抓严格完成保障房、自住型商品房的任务,一手放开搞活可售商品房市场,两者平衡推进,让居者有其屋,让改善者得其美屋!
推动地产“中国风”
中央城镇化会议提出,“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从城市建设及建筑文化考虑,目前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方面的传承,由于规划缺位及执行问题,在全国诸多城市显得杂乱无章。相反,西洋建筑大行其道,抄袭众多,水平总体不高,而这也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
中国传统建筑的保护不能只靠成龙,祖宗留下的东西要珍惜。同时,中式建筑的传承不能只靠保护,还要发展、传承、创新,为下一代留下可鉴赏的东西!
对此,黄其森表示,一方面不否定楼盘项目风格的多样化,海纳百川,但另一方面中国地产商有责任、有义务振兴中国的建筑、园林文化。
1、政府部门在城市建设方面要有导向意识,扭转建筑西化的崇洋风气,鼓励和扶持“新中式”建筑,做到“师古不泥古”,中而不古,新而不洋,西技中魂。在规划审批上有导向,甚至土地使用上有倾斜,以此鼓励中国建筑元素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2、政府可在发动学界对中国建筑文化进行引导扶持,如召开全国范围的新中式建筑、园林研讨会,树立优秀典型,形成示范效应和集聚效应。
3、在复兴新中式文化建筑的同时,也应注意要做到因地制宜,不要盲目复制,要结合各地特色,量身定制出符合当地历史文化味道的“乡愁”。
4、建议地名审核单位,不宜随意变更有文化感的历史地名,不应将地名轻易变更为西式楼盘名称。
持久推动自住房建设
无论是保障房,还是自住型商品房,开发商都要积极参与。一是响应政府号召,二是同样有利可图,有利润可赚。黄其森表示,一方面自住型商品扣除建安成本,销售不用推广,费用省了,客户不必寻找,都是排长队摇号产生,都是马上售罄的,都是日光盘;另一方面政府花大力气解决夹心层住房问题,实实在在的举措,是百姓实实在在的福利,因此开发商应该积极响应。“这样的项目拿到手,或许赚的钱少些,但赚得踏实,赚得安心。”对此,黄其森建议,这个政策可以推广,特别是房价高昂的特大城市。
如果政府在税费、审批等环节进一步优惠,金融机构有所倾斜扶持,自住房政策不着眼于短期,保持持续性。相信越来越多的开发商会爱上自住型商品房。此外,将保障房与自住型商品房的完成情况,从民生角度,建议列入地方政府考核机制。这特别有必要,比单纯的GDP考核,更体现民生的重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
弱化北京“中心”角色
像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要严格控制人口,雾霾都挡不住,痛到无法呼吸,还是在北京坚持到底,那么,还能有什么高招儿挡得住滚滚人流?对此,黄其森表示,北京要减负,中心化要取舍。
作为中国的首都、直辖市和国家中心城市,北京头顶上被称之为“中心”的帽子实在是多不胜数,比如:中国的政治、文化、科教和国际交往中心,中国经济、金融的决策和管理中心,活力聚集之都、文化先进之都,无数的资源都向着北京倾斜,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医疗,全国无数的最优秀的资源都过分集中在了北京这样一个城市身上,使得城市之间、区域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社会不公现象越来越突出,“大城市病”越发沉重: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紧张、安全弱化等。
黄其森认为,北京的高房价,源头即北京是中心的中心,全国只有一个中心,是越发团结一心的中心,无法分离的中心,牢不可破的中心。
综观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的中心城市,很少像北京这样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几乎垄断了所有的优势资源。资源过分集中于一座城市,就好比父母过分溺爱子女中的一个,这种不平衡并不是一件好事。德国著名金融中心,加上魅力之都、展览之都,就位于法兰克福,而非在德国首都柏林。又如梦幻之城好莱坞,美国文化娱乐中心,就是洛杉矶市发展起来的,而非其首都华盛顿。
他表示,除了给中心取舍减负,城市规划也不宜把某项职能过于集中一地,目前所谓北京三大产业聚集区——国贸商务区、金融街、中关村都显得过于拥挤、过于庞大了,造成就业人口上下班的钟摆式效应,这点也有改进、分流、提高的空间。如果从初期规划开始,就考虑到工作人口的住宅供应,相对就近上下班,“大城市病”也就减轻了几分。
“低门槛”推动居住证制度
“暂住”一辈子,是许多“北漂一族”的感叹。因为,他们没有机会拿到标志身份、满足自身医疗与子女教育需求的北京户口。对此,黄其森表示,在户籍改革的过渡阶段,有必要大力推进居住证制度,大幅度降低其办理门槛,使其部分享受当地户籍人口的待遇,无疑能给外来人口带来真正的实惠。
新型城镇化,尤其是像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群的建设,外来人口大量增长。无论是进城的农民,还是从中小城市过来的居民,进入特大城市的势头,近些年还是主流。虽然政府提出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但在未解决大城市越来越大的问题前提下,已在大城市工作与生活多年的外来人口的户籍问题,政府以苍生计,仍然是无法回避的,是迫切需要解决的。
为此,黄其森建议:应由国务院统一政策,在全国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尽可能全面降低居住证的准入门槛,使人口的自由迁徙成为现实。
1、在现阶段,全国各城市应全面推行统一的低门槛居住证管理制度。建议改现有的以单位为主体申报居住证的方式,转变为以个人为主体进行申报,避免因单位方面设置障碍,造成个人有意愿和需要时,而在客观上却难以操作的难题。
2、个人只要凭进驻城市2年以上的纳税、社保凭证(特大城市可延长至5年),就允许推进入户,办理居住证。学历、职称,也不宜成为入户的壁垒,只要有合法工作,有相对固定的居住点(含租房),就允许办理,并在教育、医疗、购房等政策上享受同城居民待遇。因为,城市对人力资源的需要,是多方面的,不可能全是博士、院士。
3、当然出于对引进人才的需要,对高学历,高职位人才办理居住证,采取更加特殊的政策也是可以理解的。
4、居住证不必一劳永逸,可三年审验,符合基本条件,延续有效。审验标准以初次审核条件相同,不能人为增加障碍。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纵观黄其森的发言不难发现,他对于房地产市场的把控的精准到位,整个献言献策都充满正能量,实实在在的解决当下房地产发展以及城市发展的种种问题提供了一种范本,而这些对于房地产等未来的发展而言无疑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