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资讯 > 财经 > 正文
财经

“医疗中介”汉深盼引民资“活水”发展健康服务业

2013-11-21 12:22:52  来源: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提出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让民营资本看到了久盼的曙光。

  作为一家独立的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汉深医疗董事长郭凯自然也踌躇满志。虽说汉深本身并不拥有医院、诊所或是体检中心,但国务院日前出台的新意见,必将激发出中国医疗市场存在的大量未满足的需求,民营资本的进入正可谓迎合了市场的需要,而将资源与市场进行有效整合则正是汉深所擅长的。

  在美国工作生活多年的郭凯,对于中国与美国医疗结构的差异有着非常直观的认识。美国医疗体系的主体是众多个人主治医生成立的比较小的全科诊所,他们所做的就是为病患提供一种必要的医疗咨询服务,基本上百分之七十到八十的疾病均可在这类诊所得到解决,并不会像在中国,一旦有个头疼脑热的,即刻往大医院跑。医疗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与应用,自然就会出现挂号排队数小时、诊断匆匆数分钟的情形。这让第三方医疗服务看到商机所在。

  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健康服务产业,不仅能极大地增加服务供给,还能和公立医院形成竞争,一旦形成公立为主、私立为辅的机制,将有利于服务价格下降,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民营医院的用人、薪酬、激励机制与公立医院不一样,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更适合人们多样化的需求。

  话虽如此,但是民营医疗机构的壮大却不得不先过信任关。郭凯说目前汉深一直在做的就是品牌建设,正是由于之前市场上有很多以利益为导向的民营医疗企业,所以现在要建立一个品牌的成本非常高,就算是未来健康服务产业向民营资本开放,也会面临同样问题

  郭凯认为,民营医疗机构的问题根源有两方面,一来现在中国处在道德水准、诚信较差的时代,就像之前毒奶粉、三聚氰胺的出现,而在医疗领域更容易去做这样的事,在社会大众判断力弱、信息不对称严重的情况下,误导所导致的过度医疗机会就更大,这是全社会的问题。

  其次,过去民营医疗机构没得到正规的经营空间,在政策上又遭遇不平等,比如民营无医保覆盖。而在人才资源方面,民营医院也很难找到口碑、技术均优质的医生,在这一背景下,民营资本在健康服务领域进行正规经营就变得没有出路和空间,像做专科的民营医院只能通过过度医疗等谋求生存,这是非常畸形的

  9月底在上海正式揭牌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之前也被外界寄予厚望。不过,上海自贸区惠及更多的还是有洋背景的海外资本,在郭凯看来,外资资本与民营资本针对的是不同市场,外资可能更针对外籍群体、高端领域。

  现在我们的医疗体系实际上是两极分化,没有中间地带,外资所瞄准的是高端保险客户,这部分人没有价格敏感性,所以医疗服务的价格也相对较高。我们所谈的民营资本针对的是更加广阔的中端市场,在这一领域内外资并不占优,这部分人是有价格敏感性的。此外,中国人看病还是比较看重中国医生,短期内,外资并没有什么竞争优势。

  从2009年起,汉深每年保持着3-5倍的高速增长,恒生银行、苹果、思科、飞利浦等一大批跨国公司成为汉深长期固定的客户。然而,郭凯并不满足于只做一个第三方体检服务商,他一步步推动汉深向着全方位健康管理服务方向进发。

  郭凯的思路不可谓不宏远,然而面临的挑战却也着实不小,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找到足够并合适的签约医生。他说,之前汉深的大部分服务是通过签约医生来做,现在我们也在考虑直接与诊所的合作。

  郭凯告诉记者,如果将来政策限制放开,对发展健康管理业务是一个很大的利好.

  "我们在发展过程中碰到很多受限的方面,虽然用过汉深服务的机构都觉得有价值,但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无法让大众得到全方位服务,下一步发展我们将随着政策开放,与诊所进行更紧密合作。郭凯说自己的目标是做中国模式的HMO(美国最早期的健康管理计划形式),且在中国是有基础来做这样的事,我们希望能够做到更好的平衡,即在医疗投入成本与健康产业服务上达到一种平衡。为每一个不同的客户提供适合他自己的医疗方案。


   公司新闻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