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内和对外开放协议将提高中国-拉美的双向投资
11 月 16 日,北京(新华社)一个带着厨师帽、穿着围裙的白色玩偶形象为首都人民所熟悉,他的典型笑容从超市蔓延到胡同古巷,在这座城市,宾堡以自行车队的形式营销着它的饼干食品。
总部位于墨西哥的宾堡集团,于 2006 年以 1100 万美元收购西班牙潘瑞克面包工厂,从那时开始迅速扩大到中国 20 多个城市,而在 2006 年仅有四个城市。
然而,今天的成功并非易事。中国人的口味与西方人的差异很大,这就是为什么在拉丁美洲的主打产品 Gansito 会在中国失败的原因,因为它太甜了。在适应的过程中,宾堡改造了中国的传统产品,并逐渐征服了当地市场。
“墨西哥宾堡公司是拉丁美洲在中国市场投资的成功典范。” 中国社科院拉美研究所研究员吴国平最近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道。
吴国平也是四川省西南科技大学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研究中心主任,他强调说,如果中国市场更加开放的话,来自拉美的投资可能会更多,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声明中,这一信息也被转达。
11 月 12 日闭幕的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提出的工作改革决议,会议还支持对内和对外相互促进的开放政策,更好的结合“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投资战略。
声明还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的作用,以及“提供投资便利和加快建设自由贸易区”需要。
据美洲发展银行( IDB )在 2012 年 10 月公布的一项研究显示,自 2006 年以来,拉丁美洲和加勒比( LAC )地区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只有 8.58 亿美元,不到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境外投资总额的 1 %。
关于拉美企业在中国相对较少现象,吴国平表示有信心,“放宽对外国投资的限制和增加开放领域是为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公司提供一个机会,这些公司必须找准自己独特的优势和中国市场的需求。”
彼得森研究所(前身为国际经济研究所,一所总部设在华盛顿的美国民间智囊团)研究员 Arbara Kotschwar 也呼应了拉美在中国的投资有可能增长。
她表示:“中国发展模式的重新定位,在食品和服务领域可以为拉美和加勒比公司在中国投资提供更多的机会。”
与拉美在中国的有限投资相比,中国在拉美投资概况的历史则截然不同。
根据联合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简称:拉加经委会)统计, 2010 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三大直接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投资的国家,占该地区吸引外资总额的 9 %,仅次于美国和荷兰。中国的投资主要分布在能源,矿业等行业。
中国在拉美各地对开发自然资源的大型投资并未受到欢迎。已有评论家指责中国在拉丁美洲掠夺自然资源。
Kotschwar 认为这种担忧有些夸张。她和其他学者的做了一项研究,该研究检查了在 2003 年至 2012 年期间 34 项中国企业在该地区的投资和承包协议,并得出结论:“ 34 项中的 25 项有助于投资的多样化并使得当地的自然资源更具竞争力。”
吴国平说,在该地区国企的积极参与和的私企投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自然资源行业的过度集中。然而,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战略将为投资的多元化做出贡献。对此,吴指出“中小型制造企业应该更多地投资拉美地区”。
拉加经委会国际贸易和一体化部主任奥斯瓦尔多·罗萨雷斯( Osvaldo Rosales ),也对中国的私人投资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可以期待一个更多的中国私人投资、以制造和服务为导向的流通。”他如此预测。
吴国平说道,特别是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和经济转型,中小企业可以考虑转移到拉丁美洲并开设制造工厂,不仅重视当地市场,同时也关注中国市场。得利于对中国市场需求的第一手认知,可以将合适的产品出口到中国。这样一来,中国在拉美的投资更具多样性,勾画出多样的画面。他说,“国有企业把目光投向自然资源,而民营企业更多地投资于产品制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