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农参商:人参产业前景是好但市场“钱”景我们更关心
(联合电讯/吉林)--最近宣传人参文化活动“重走人参路”在京举行,关于人参的很多不为人知的事情也逐渐走进我们的视线:环保组织抗议“种参毁林”、“人参宗主国地位”、“人参产量全球最大”…这些都透视出人参产业许多人们不熟知的故事。日前,记者走访了几位吉林省的参农和参商,接触了来自人参产业链最下游的人群,了解更加真实的人参市场。
参农最在乎人参“钱”景
参农老王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种植人参,已经是人参的“专家”级别了,和老王一样的参农在吉林省有很多人。“我们种植人参几十年了,因为咱这里有优势,黑黝黝的土地,茂密的森林,是种人参最好的地理环境了。”老王骄傲的笑着说。
“最开始的时候就是因为人参市场前景好,很多乡亲都开始种,没想到这一种就是几十年,都不知道是怎么熬过来的。最早种人参都是砍伐森林种,后来政府禁止这么做,说破换环境,就开始限制指标。其实我们都理解这些,但是我们这些参农真的不容易,因为种人参不像种苞米,一年就有收成,人参要6-7年才有收成,这期间要花很多钱。”老王开始说着种人参的艰辛,“我们其实都是受过人参罪的人,最大的罪就是好容易等到人参收获了,拿到市场上一卖,傻了,就几十块钱一斤,记得最不景气的时候还不如萝卜价,唉,后来听说是咱们国家没有定价权,吃亏就在这里。你说我们辛苦6-7年最后还赔本,谁会甘心?”老王头种植的人参一块在农田里,一部分在山林里,他说,现在就是想到收成的时候价格高一些,钱还一部分银行的贷款,一部分再投到种参里面。“山里的人参品质好,价钱也会更高一些,这么多年投了不少钱了,有点骑虎难下,俗话说的好,填饱了肚子在想以后的事情,我们其他的也想不了那么远,就指着能有个好价钱。”
参商最想知道钱谁挣去了
和参农一样,处于人参产业最下游的参商对人参市场也有自己的困惑。李富根是做收购人参的,多年的经验练就了他一双好眼力。“人参挑选绝对是一门学问,你看现在市场上的人参,假货还是很多的,用胶水粘参须,滥竽充数的多着呢,你不学习真不行,都是被逼出来的。”在说到人参市场前景的时候,李富根有些无奈的说“这几年人参市场的确很火爆,所以有钱的人都看中了这一块的前景,都想进来挣钱,这也就导致了市场有些乱了。其实每个行业都有一些规矩,有些人就是图钱,其他又不懂,所以里面炒参的,抬价的都有,现在市场好了,但是钱真的和以前比更不那么容易挣。”
当问到行业是否有潜规则时,他笑着说“这个谁也不好明说是不是,毕竟还要再这行混下去不是?这些都是政府需要出来说话的,像我们这样做了十几年的参商都还是规规矩矩做事,不然就是砸自己的饭碗,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采访结束时,记者看到来自天南地北的人出现在这里,想必都是因为人参而来。专家对此提醒,由于长期缺乏统一管理与指导,中国人参从种植、收获、加工到销售,没有行业标准,没有行业协会,现在市场组织化和规范化程度还是很低,人参产业需要尽快完善与其相关的一系列的制度和机制,才能是中国人参产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