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交科:改革改制激活力 创新创业攀高峰
(联合电讯/北京)--业务区域,从一个省发展到国内的2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员工人数,从120人发展到1700多人;
年营业额,从2000万元发展到10亿多元。
产业链,从交通工程前期规划设计、研究到总承包、监理、检测和工程后的检测、评估。
知名度,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院所成长为“国家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单位”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创新型企业”。
这,就是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交科”)近十来所走过的发展之路。
为什么会是这样?苏交科人这样回答记者:“一个企业要保持在前端,必须不断确定目标,变革能力要足够强。”
人才,是保障更是关键
人才,对于一个以技术先进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来说,不仅是其创新和发展的保障,更是关键所在。而苏交科的发展生动诠释出这样的启示:人才是创新与发展的第一资源。
多年来,苏交科理性认识到,科学发展无止境,科技创新不停步,加快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必须围绕发展抓人才、抓好人才促发展,努力形成人才支撑发展、发展造就人才的互动局面。
为培养员工形成人才梯队,苏交科建立了以需求为导向的量化培训管理机制,通过静态、动态培训课程设置,满足员工自我发展需要,建立多通道的职业发展路线,为更多的知识型员工提供自主领导团队的平台。
2009年,苏交科在内部讲师队伍、现有培训课程体系基础上,成立企业内部大学¬——方山大学。利用方山大学,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全面系统地开展以文化理念和岗位能力需求为基础的课程培训,更好地建立起员工终生学习的机制,为企业发展培养人才。
除了将人才直接培训外,苏交科还变革人才交流机制,拓展人才创新的渠道,进一步发展与国内外同行的合作关系,深化与各方的合作,广邀专家为苏交科所发展献计献策。他们聘请全国近30名专家,每年为其作今后3年的科研规划以及当年的科研计划。而针对同一领域,又分不同方向进行研讨。例如将桥梁领域分为4个方向,每个方向成立一个小组,作出的规划包括人才培养、团队建设等各个方面。同时,苏交科还与美国、日本、印度、德国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机构以及同行企业的专家、学者等,通过参观、指导、讲座、展会等多种形式进行了形式多样的交流、合作,从而使苏交科不仅得以及时跟踪国际同行的先进技术、准确把握技术发展趋势,而且能够吸取国际先进管理理念,扩大影响。
因此,在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载体里,直接的反映是苏交科员工个人素质的提升和人数的增加。2002年之前,苏交科的人员编制仅为120人,如今已有员工1700余人;其中,中高级人才超过30%,形成了一支包括“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百名优秀工程师、“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次等高层次人才在内、专业配置齐全、结构合理的科研创新团队,各类优秀人才竞相涌现。2003年12月,苏交科因其在引智方面的突出贡献被国家外国专家局授予“国家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单位”称号,是全国交通系统惟一获此荣誉的单位。
科研,是基础更是核心
在采访中,苏交科向记者说:“科研,一直是苏交科的核心竞争力”。
苏交科这几年发展得比较快的原因,就是坚持以服务于交通为己任,紧紧围绕交通事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热点、难点组织攻关,开展科研课题研究,将成果转化应用到设计、咨询、监测、环保的业务中去。
当赋予了科研如此重要的地位后,苏交科着力建设了若干技术平台——“江苏省公路运输工程实验室”、“江苏省公路桥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路面养护技术工程中心”、“江苏省桥梁质量检测及营运安全评价公共服务平台”以及“长大桥梁健康检测与诊断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等,这些都成为其科技支撑的基础。2009年,苏交科与德国轨道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IFB)联合成立中德轨道交通系统研究中心,它的成立使苏交科在轨道交通领域的专业配套能力趋于完善,科研力量得到提升,而且能够把世界上最先进的轨道交通技术介绍到中国来,同时也也加快了苏交科与欧洲企业的合作步伐。2011年,国家发改委批准苏交科建立“新型道路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 这也是该领域唯一国家级别的实验室。
通过这些科研平台,苏交科先后承担了大量国家、交通运输部、江苏省政府以及江苏省交通运输厅下达的一系列重点科研攻关、设计、试验检测和产品开发工作,完成了380多项研究课题,包括高等级公路路面类型选用策略的研究、沥青混合料新设计方法的引进与开发研究、路基路面材料特性反演与快速检测维修整套技术等课题,获得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的成果奖励近170余项,拥有国家授权专利43项,并且是江苏省交通系统最早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的检测机构,也是全国交通土建系统第一家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的检测机构,以及全国第一家批准设立博士后工作站的省级交通院所。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和新材料被广泛应用于京沪高速公路、港珠澳大桥、苏通长江大桥、南京地铁等国家级、江苏省级重点工程,累计服务高速公路里程达7000余公里,先后组织、参与了20余项国家、行业以及地方标准的编制工作。
科研,项目往往合同额低,周期长,创新要求高,工作量的弹性也很大。如何能够让科研人员安下心来做学问,苏交科有着一套灵活的科研人员激励机制。 他们首先在招聘和安排员工时,就选择从其内心热爱创造性工作、耐得住性子的人员从事科研工作,对于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部门负责人和其导师也总是鼓励他们要把眼光放长远,注重个人未来的发展。
此外,苏交科实行项目制,对科研项目的概算审批较为宽松。每年年底,苏交科还对获得专利、科技进步奖以及院内评选的优秀科研项目、优秀论文、优秀创新项目等进行奖励。这套灵活的机制,仍在不断地优化调整,以促进科研工作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路、桥,是基石更是方向
路和桥,是苏交科发展的基石,更是发展方向。长期以来,苏交科始终如一地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导向,以服务交通为己任,以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交通事业发展为宗旨,以着力解决交通发展中的基础性、方向性、全局性、关键性重大科技问题为主线,紧紧围绕交通事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热点、难点开展科研课题,持续为交通行业提供新技术、新产品,并得到国家交通运输部、人事部和江苏省各行业主管部门的肯定和支持。
2009年4月,由苏交科联合东南大学承担的《梁式桥梁承载能力快速荷载试验与评定技术研究》通过专家组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10年7月,由苏交科承担的部省联合攻关项目《Superpave沥青路面技术集成研究》课题通过了由国家交通运输部组织的专家委员会鉴定。目前这一研究成果已经比较成熟,未来将在全国进行推广。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前,拟议中的绵茂路就是一条高难度的公路,二级路每公里近6000万元的造价说明了一切——一条路穿越4条地震断裂带在工程史上是罕见的。苏交科在震后接受了为绵茂路勘探和设计的任务。在经历11天、徒步总行程近50公里,并穿越26公里的无人区后,苏交科踏勘组完成了首次生死穿越。不久后,他们又进行了第二次踏勘……经过一年多的艰辛努力,苏交科为绵茂路所做的勘探设计终于完成了。2009年9月8日,绵茂路正式动工。“设计了绵茂路,就没有不敢拿下的设计!”作为绵茂路项目的积极推动者、交通运输部公路局办公室主任、时任德阳市挂职市长助理的徐成光曾一语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