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丰 匹配的力量
(联合电讯/北京)--近日,由品牌中国产业联盟、中国女企业家协会和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联合主办的2011品牌中国(女性)高峰论坛在北京融金国际酒店隆重开幕。本届论坛主题为“新十年新女性”。政府领导、女性企业家、品牌女性、品牌专家、媒体代表等千余人出席了本届论坛。品牌中国网和新浪女性微博进行全程直播。图为:品牌中国产业联盟主席艾丰在“十二五规划与女企业家新突破”主旨论坛上发表演讲。
艾 丰:
去年,我在女性高峰论坛的讲演题目是 “包容的力量”,今天讲演的主题是“匹配的力量”。我正在写一本书,叫做《十种思维方式》,匹配论是其中的一种思维方式。
“匹配”这个概念最早来自技术工程学。一个机床需要配套一个电动机。选用多大的马力的呢?马力小了,马力大了,都不行,电动机和机床必须匹配。后来,匹配这个概念走出技术工程领域,走进社会科学,我现在再请它走进哲学,走进思维:
一共讲五点:
第一点:用“匹配论”克服“先验论”
先讲一个故事。
九年前,湖北电视台搞一次专题节目,我和几位学者与蒋锡培一起,讨论远东所有制上多次变革的经验。它先是民营企业,后来改成乡镇企业,后来改成国有和民营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后来国有股退出,成了纯民营的企业,后来又成了上市公司。
讨论中有人认为,从民营企业到乡镇企业,到混合所有制企业是个倒退,后来又变成了纯民营,变成了上市公司,才又选择了更有活力的所有制形式。
我不太同意这种意见,我说:今天讨论似乎涉及到什么所有制好。过去认为“一大二公”好,后来好像只有私有好。究竟什么所有制好?请大家先回答我一个问题:多少号的皮鞋好?我想谁也回答不出来。但如果以脚做依据,用匹配做标准,多36号的脚说,就是36号的鞋好,对44号的脚说,就是44号的鞋好。为什么?匹配。44号的鞋再好,对36号的脚都不好。36号的鞋再好,对44号的脚都不好。为什么?不匹配。
所有制问题也是如此。理发的一定要国有国营,肯定不好,因为它们不匹配。但你由此就得出结论,说所有的国有国营都一律不好,也不见得。中国的铁路,至少在几十年之内,不仅要国有,还要国营。哪一个私人企业敢把铁路接下来?
远东企业的聪明,就是它始终坚持匹配。开始是民营,后来变成乡镇企业,从纯理论上看,这是倒退。其实不然,因为在当时的环境下,民营企业发展很困难,连起码的贷款也拿不到,改成乡镇企业之后,环境就改善了。后来又为什么变成混合所有制了?他们是制造电缆的,电缆的购买者主要是国家电力企业,让国家电力公司入股,就有了稳定的市场,再次获得了快速发展的机会。总之,什么样的所有制最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就选择怎样的所有制。这个企业的经验就是按“匹配论”办事。
“匹配论”的对立面是“先验论”。
哲学上有一种错误理论叫做“先验论”。
“先验论”只承认绝对真理,不承认相对真理,认为有一个一成不变的绝对真理先于人们的实践和经验就存在在那里,人们只要发现它并按照它办事就可以了。
“先验论”的思维方式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并不少见。人们只要在抽象地争论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可取的,什么是不可取的。这种思维方式常常使人们陷入毫无意义的抽象争论之中。
“匹配论”就是针对“先验论”提出来的正确的思维方式。它认为,判断好坏、对错、可用不可用,不是按照先验的原则,而是按照匹配的原则。例如,一块绸缎,一团棉丝,谁好谁坏呢?一般地会说绸缎好。但是,如果我想用来擦桌子,谁好呢?棉丝好,因为它吸水,价格便宜;绸缎不好,因为他不吸水,价格高。可见,判断好坏对错的标准在于匹配。离开匹配不仅问题说不清楚,而且根本就没有什么意义。
第二点:“匹配论”推动中国改革发展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批判了“先验论”的情况下发动的。
1978年,“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个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思想从什么禁锢下解放出来?主要是从“两个凡是”的思想下解放出来。“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指示的都要照办,凡是毛主席反对的都不能做。“两个凡是”实际上就是“先验论”,因为它把毛主席说过的话都当成了先验的、不可改变的、绝对的真理。
中国的改革道路怎么走?邓小平并没有提出一套先验的理论,而是说“摸着石头过河”。其实就是用“匹配论”解决问题。摸什么石头?就是摸着那些和我们的改革开放的实际要求相匹配的石头。然后踩着石头一步一步往前走。
首先成功的是农村的“包产到户”。按照一般理论,农业要现代化,就要靠机械化,就要实行规模经营、土地联片。但这一很合乎逻辑的推论在实践中行不通。而“包产到户”这种看来并不现代的形式,却因为和中国农民觉悟和农村生产力现状相匹配,倒是成功了。
改革和发展的关系怎么摆?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改革出题目,发展做文章”。这就是“先验论”,按照这种思路,首先要认定那种改革措施最时髦,最重要,然后“紧跟形势”。但往往声势最大,效果却往往很差。80年代初期,辽宁搞了73人的防爆器材厂破产改革,纷纷扬扬,震动全国,但对当地经济的拉动却微乎其微。
另一种说法是“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这就是“匹配论”,首先研究和认定当地经济发展中遇到了什么问题,然后用匹配的改革措施去推动经济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北京掀起了一股“合资潮”,认为合资是先验的最好改革措施。但燕京的老总李福成认为,自己一不缺技术,二不缺市场,三不缺资本,没有必要赶这个时髦,顶住,没合资的“北冰洋”饮料也没有发展起来,过了15年之后,北京又重新收回这个品牌进行独立经营,走了一个很大的弯路!
改革开放初期,东北的新闻报道很多,但经济效益并不好。广东的新闻报道并不多,但是积极发展很快。这是为什么?思维方式不同,比如,一个新的中央文件下来了,中央文件说,渴了喝水,饿了吃饭。东北的办法是认真学习文件,发现中央文件先说的是喝水,本来饿了该吃饭了,却先喝了水。广东的办法是看了文件之后,自己是河水还是吃饭,就摸摸自己的肚皮,渴了就喝水,饿了就吃饭,不管文件先说的是喝水还是吃饭。只看文件,不摸肚子,是“先验论”;摸肚子,用文件,是“匹配论”。
“匹配论”还是一种创新思维。
1994年我到广东采访,和当时的省委书记谢非交谈。他告诉我,最近广东的改革在两点上有所突破。农民承包地被征用,农民失去土地怎么办?于是提出了“土地使用权”的概念,并提出土地使用权入股的办法。外资企业挖走经营者怎么办?外商“给干股”,我们为什么不可以给?广东的这些措施和概念,后来不仅被中央肯定,写进了中央文件,还写进了国家的法律。
“土地使用权”和“干股”,都是匹配的产物,而不是先验的产物。有一个时期,人们把广东的经验总结为“红灯论”:“看到绿灯快点走,遇到红灯绕开走。”这种总结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广东的真正经验就是从实际出发的“匹配论”。
第三点:“匹配论”是企业管理的基本思路
企业管理的基本思维方式应该是“匹配论”。
第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靠需求和供给两者的匹配。
市场最重要的是两个东西,一个是需求,一个是供给。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这两者是否匹配。至少有以下各种情况:
市场需求发展了,企业发展了。如房地产企业。
市场需求没有了,企业消亡了。如赫赫有名的北京714、715电子管厂。
市场需求率先发现,实现了独家匹配。如春兰的家用空调一度市场占有率达到60%。
市场需求没有减少,但企业的数目却减少了。匹配水平不高的企业被淘汰。如中国家电业。
新的市场需求发现了,新型的企业发展了。如IT产业,如手机。
无论哪种情况,无论变化的主导方是需求,还是供给,其实答案只有一个,需求和供给是否匹配。作为供给方的企业,必须明确:供给和需求匹配者胜,供给和需求不匹配者亡。
第二,企业的质量观应该是“匹配论”指导下的质量观。
质量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程度。从市场角度看,匹配是质量的标准。中国消费者在改革开放初期购买电扇的时候,把它当大件,要求经久耐用。一家百货店的橱窗里放着一台电扇,上面写着“已经不停地运转了三年了。”这对消费者有吸引力。但出口到美国的电扇做这样的广告就不起作用,因为美国消费者把电扇当成时令产品,夏天热了用一用,天冷了,就扔掉了,你说用很多年,他一年都不用。所以,中国出口到美国的电扇大都是塑料做的,美观、安全,但并不耐用。如果你非要讲求耐用,做成铁疙瘩那样,人家反而不要了。
第三,营销的基本原则也是匹配原则。
企业最困难的是营销。正确的营销是解决了一系列的匹配之后产生的。
第一个匹配,你的产品和你的销售对象相匹配。
第二个匹配,你的产品和销售对象的需求相匹配。
第三个匹配,你产品的性价比和他的接受程度相匹配。
第四个匹配,你的销售手段和销售特点相匹配。
第四,企业采取怎样的营销战略和经营方式,同样需要按照“匹配论”的思维进行思考和选择。
企业管理是科学加艺术。企业管理要想成功,必须是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俗话说,“杀猪用锥子,一个师傅一个传授”。因为国度、文化、产业、环境和发展阶段不同,特别是企业经营者的素质、爱好、经历不同,不同的企业必须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经营者思考的问题,不应该是什么模式和方式最好,而应该是什么模式和方法最适合我,最能够和我的企业相匹配。匹配的,就是最好的。
第五,“匹配”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
人力资源管理的最高原则应该是“让合适的人干适合的事。”这就是“匹配论”。做到匹配,需要过三关:
第一关是“识人”。“自识”,“他识”都不容易。每年挤破门的艺术院校报名者,多数人不“自识”。父母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难得的天才”,当然也是不符合实际的“他识”。
第二关是“对号”。“对号入座”、“一个萝卜一个坑”。在今天的中国,几个萝卜等一个坑的现象普遍存在,往往有萝卜没有坑。
第三关是“变位”。人和岗位的匹配并不是一生一次。纵向的变化,职位由低到高的变化;横向的变化,由一个岗位转到另一个岗位,是经常发生的。
知道匹配之难,需要知难而进,在匹配上花更大的功夫,想更多的办法。例如,有的高等院校和一些咨询机构,研发出一种人才测评体系,运用这种测评体系作为工具,解决“自识”和“他识”的困难。企业要加强员工的实践指导和相关培训,辅之以适当的岗位调整,不断提高“匹配率”——匹配者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匹配度”——员工和岗位的匹配程度。单位要下力,个人要努力。
第四点:树立“匹配论”的成功观
我提倡“匹配论”的成功观,它的表述是:
一个人适合什么干了什么,就是成功。这是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泛成功观。现在流行的成功观太狭窄了。认为只有发了大财,当了大官,成了大家,才是成功的。如果只有这样才算成功的话,那么,有多少人成功呢?中国13亿人,至少有12亿5千万人以上是不成功的,而且永远如此。
这样的成功观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社会矛盾。这样的成功观,使我们的教育成了学校和家长联合起来对少年儿童施加重压的机器,他们失去了快乐的童年和青少年,失去了个性发展的空间。这样的成功观,使本来可以幸福生活的人,失去了幸福感。
我这个“匹配论”的成功是受了我的女儿和她的同学的启发形成的。我的女儿在街道上小学。同班一位同学不爱动脑筋,放学回来做作业,总是抄我的小孩的,我的小孩做一道,她抄一道。我对她说:“你总是抄怎么行?”她哈哈一笑,毫不在意,仍然是抄。初小抄到高小,高小抄到初中,但高中就没有考上了。她不爱动脑筋,但很皮实,能吃苦,很豁达,没有闲事,于是就在北京站邮局找了一个拣信的工作做。三年之后,我的小孩高中毕业要考大学了。有一天,我在街道上看见了她,工作三年,挣的钱都自己花,穿得很讲究,已经成了一个漂亮的大姑娘了,她边走边唱,十分高兴。我顿时感觉到,她不成功吗?应该说,很成功。所以回来我跟女儿说,你考大学,我也不辅导,考上了,说明你适合,考不上,像你那个同学那样,找个适当的工作也不错。
当企业家也是如此。不要都和李嘉诚比。讲管理学,就要告诉你,挣钱越多越好。但讲社会学、心理学,就要讲,挣到你能够支配的数目最好。山东一位企业家,家产已经有三十亿了,但他的素质支配不了,劳累和压力,使他得了精神忧郁症,上午还和人家谈合同,中午上吊自杀了。这叫成功吗?
学习别人,不是攀比别人。“做最好的自己!”这便是最好的成功观。
第五点:恋爱婚姻中的“匹配论”
爱情和婚姻,自古以来,实际上都讲的是“匹配论”。封建社会讲“门当户对”、“郎才女貌”或“才子佳人”。现代社会匹配的内容有所改变,但仍然离不开匹配的原则。
恋爱,婚姻,成功或失败的关键在哪里?情变、婚变的原因在哪里?都是匹配问题。匹配的,才是美满的,失去匹配了,就会发生问题。
实施这个匹配,一般要过三关。
第一关是“条件关”。鲁迅说,贾府焦大不爱林妹妹,因为条件差的太远了。一个无钱、无才、无貌的男人,非要追求相貌出众、才艺超群的姑娘,人们说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第二关是“感觉关”。“情人眼里出西施”、“王八吃绿豆——对眼了”、“一见钟情”,说的都是这种情况。这种感觉是由于匹配而产生的共鸣,是人类最难得宝贵的感情,可以冲破有形条件的障碍。有些家长阻碍儿女亲事,往往是只看有形条件方面的差距,不知他们之间的这种感觉。
第三关是“相处关”。两人相处,是相补,还是相克?是协调,还是冲突?在这里面起决定作用的往往并不是品质问题,而是性格问题和观念问题。过去人们结婚,常常要请算命先生看看生辰八字。剔除其迷信成分,就是通过生辰八字看看各自的性格,再估量一下,这两种性格是否匹配。
婚姻的悲剧,大都来自不匹配。或开始就不匹配,或后来变得不匹配。《水浒传》中,美丽聪明的潘金莲,硬要让她嫁给又矮又小又没本事的武大郎,开始就不匹配。在旧社会,离婚又不行,便逼得潘金莲和西门庆私通和调戏武松,最后送了命。从人性的角度看,与其说应该谴责潘金莲,不如说应该谴责不匹配的婚姻和不允许改正这种婚姻的旧社会。戏曲中“陈世美和秦香莲”的故事。陈世美还是个穷秀才的时候,他和秦香莲之间是匹配的。但是,当他得中状元,在京城当了大官,他和秦香莲这个农家妇女之间实际上已经不匹配了。当然,他欺骗皇上,又杀妻灭子,用犯罪手段解决不匹配的问题,当然是不可取的。
从这种意义上讲,我们不应该无条件地提倡维系那些已经不匹配的婚姻。不要认为这样做就是不道德。鲁迅和已经不匹配的原配夫人离婚,选许广平为妻,已经被社会所认可。解放初期,有相当一批老干部进城以后,和原配夫人离婚,娶了城市的大学生为妻,用“匹配论”的观点看,也是可以理解的。
一时匹配容易,持续匹配很难。就是结婚时很匹配的婚姻,也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夫妻二人生活轨迹不同,发展状况不同,而变得不匹配。例如,丈夫在事业上有了成就,或发了大财,或升了大官,或出了大名,妻子便敏感到自己和丈夫的不匹配。这时妻子便有两种选择。一种,了解丈夫的成就来之不易,不仅欣赏他的成就,而且更加关心和体贴自己的丈夫,为他继续前进创造更好的家庭条件。一种,怀疑丈夫,认为“男人一有钱就学坏”,“一出名就变脸”,在外边一定不规矩,于是采取各种办法监视丈夫。这两种不同的选择,当然会导致两种不同的结果。反过来,丈夫对妻子也是同样。当然,面对不匹配形成的新矛盾,主动权更多在强者一边。有道德的强者更多地采取的是帮助对方提升和改进,能够和自己重新匹配起来,或者在其他方面建立新的匹配关系。而聪明的弱者,也不是用不恰当的做法掩饰自己的自卑,而是要发现和培育自己对对方的新的价值,争取新的匹配。
除了恋爱、婚姻之外,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需要用匹配原则处理。住什么样的房子,买什么价钱的东西,交什么样的朋友,追求怎样的生活方式,都应该以和自己的条件相匹配为原则。与自己条件匹配的生活,才是我们需要的生活,也才可能是幸福的生活。这里就不再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