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常变脸,谁是私募界的“常青树”?
(联合电讯/北京)--今年以来,欧债危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全球经济环境不断的恶化。国内市场,同样受到通胀压力的侵蚀,持续紧缩的货币政策使得我国经济开始面临增速下滑的局面。糟糕的外围环境,使得资本市场上出现了罕见的股市、债市“双杀”的困局。持续的低迷的市场环境,也使得不少阳光私募今年业绩大变脸。
业绩变脸既有市场方面的因素,但也是跟阳光私募的操作风格有着的密切的关系。今年一些擅长短线波段的操作的阳光私募表现尤为突出。然而一批遵循价值投资、采取中长线持股交易策略的私募今年“吃亏”明显。当然市场风格年年转换,不同的市场风格适合不同的基金经理。对于投资者而言,选择好的私募,不能只看一时的胜败,应该放在较长的一个周期里面仔细观察分析。
今年私募大面积亏损
公募基金今年以来的取得正收益的几乎是全军覆没;阳光私募的表现稍好一些,但同样满目苍夷。根据金杉财富网数据显示,截止到11月25日,今年之前成立的尚在运行中的非结构化阳光私募有702只,今年以来的平均收益率为-10.81%,各产品平均跑赢沪深300指数2.44%。今年以来排名靠前私募产品,除了曾军的金中和西鼎之外,大多为新面孔。排名暂时领先的是去年四季度来成立的呈瑞1期。而去年是私募冠军常士杉今年的表现着实令人大跌眼镜,今年的亏损超过20%,排名更是600名开外了。
今年以来阳光私募整体表现不尽如人意,也有市场本身的原因。由于今年A股市场持续阴跌,绝大多数私募只能通过抛售、降低仓位的方法来规避风险。目前由于阳光私募无法运用衍生工具来对冲市场下行的风险。所以,一旦行情低迷,阳光私募的净值就会快速掉落。而这也反过来影响投资者的持有或购买私募产品的信心。这里面有一种恶性循环的怪圈,也是我国证券市场的一大诟病。
三年以上私募整体表现
从2008 年11月至今已经三年有余,市场从金融危机之后,走过修复性的反弹行情,也经历了长达两年的震荡市。根据金杉财富网数据统计,截止11月25日,目前已运行三年以来的股票型阳光私募产品已经有172只,这批“老私募”近三年平均取得了52.76%的正收益,这些产品绝大多数跑赢了同期沪深300 指数。其中,有超过151只产品取得了正收益,占总数的87.79%。另外,有28只只产品近三年的绝对收益率超多100%。
我们发现三年以上的阳光私募的业绩差距非常大,当然也有部分私募产品因为各种原因而已经清盘。目前留存下的这些老产品中,近三年收益率最高的是魏云上的云程泰增值,近三年的收益率高达240.44%。而表现最差的是时策1期,近三年的亏损达50.19%。
三年以来私募收益排行榜:
近三年,沪深300指数的涨幅为39.85%,然而有28只股票型阳光私募的收益率超过100%。那么,这些股市中的“常青树”又是谁呢?
这些阳光私募的主要特点就是上行捕获均比较高,也就是说当市场机会来临的时候,能把握住市场上涨带来的机会。值得注意的是三年期排名前十的产品,近一年的收益率均为负值。其中林园和明达两只产品近一年的亏损不到1%;而新价值2期和新价值的近一年亏损分别达32.92%和18.94%。
由此可见,新价值系列产品虽然在牛市中能起到超高收益,但是面对近一年的弱市行情中,风险控制能力显然稍逊一筹。在风控方面,一批老牌私募经理表现的更加可靠,林园、刘明达和刘睿等人,在近一年“跌跌不休”的复杂行情中,几乎没有受到多少损失。
结束语
近几年来,每年阳光私募年度收益靠前的私募大多为新面孔。这样的现象告诉了我们一个残酷的事实:部分阳光私募,特别是中小型私募,为争夺短期的业绩排名,贸然采取了集中持股的激进操作策略,为获取高收益“铤而走险”。这也是私募基金业绩经常变脸的一大原因。“胜者为王败则寇”已经成了私募界的定律。
今年以来,阳光私募整体表现不尽如人意,也有市场本身的原因。但是,部分私募基金由于仓位控制加上比较灵活的机会把握能力,依然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取得了正收益。一般而言,上涨月份种仓位重的私募有优势,下跌的月份种仓位轻的私募抗跌。在不同波段的月份中,不同仓位的私募受益。所以,看一款私募的优劣,需要放在更长的期间来观察。(金杉财富管理中心 严军元)本文出自:http://www.51tot.com/n12028.html